華業懷大志 星豐萬里遙
近日,筆者隨縣政協領導到安徽華星智能停車設備有限公司學習參觀,并對縣政協常委、公司董事長馬金華進行了采訪。“截止2012年10月實現產值2.6億元,全年納稅300余萬元,解決就業200余人。目前安徽同行業中綜合實力名列前茅……”“總產值2.5億元、納稅340萬元的縣級重點企業……”采訪尚未開始,擺在面前的一份材料上顯示的一串數字已彰顯了企業的實力。當下,在不少企業出現產銷遇冷的情況下,安徽華星智能停車設備有限公司是如何做到產銷兩旺的?筆者由此打開了話匣子。
1998年,意氣風發的馬金華帶領一班人在肥東新城開發區燎原北路西側組建了華星金屬結構工程公司,短短幾年,華星公司營造了上百萬平方的鋼結構建筑工程,工程合格率達100%,深得用戶和業內人士的信賴和好評。2008年,鋼結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行業日趨成熟。2009年元月,專門從事多層智能立體停車設備研發設計、制造和安裝的安徽華星智能停車設備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立體停車設備產品如安全自動柔性載車技術、防墜落裝置和行程控制等已獲得了19項國家專利。目前,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停車設備已在重慶市、上海、北京等國內多個市政單位、多個小區應用,產品深受用戶好評,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同行業前列,公司產值由2010年的4200萬元發展至今年的2.6億元。
不論技術、市場,只要有了人才支撐,企業發展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這是馬金華明白的道理。華星智能發展之初,馬金華就與工大、科大院校合作,聯合開發,發揮產、學、研的優勢,引進國內行業知名資深專家,招納一批責任心強且干實事的技術型人才,同時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戰略,從公司選送優秀的技術人才去高校進行培訓,邀請世界五百強企業(如歐姆龍、施耐德等)定期來企業進行技術培訓,為企業奠定堅實穩固的基礎,實現了企業自主創新、持續發展。馬金華尤其注重人員培養與穩定,在技術管理上采用同項目技術內部競標制,以創新為目標、以節約成本、控制成本為考核手段,不斷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創新意識、調動技術人員的積極能動性,為人才創造了舒適的成長空間。公司在研發資金的投入上是逐年增長,由2011年度的180萬元增加到2012年的670萬元,目前企業已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稱號,獲得發明專利等20余項、省自主創新產品、省重點新產品、合肥市創新型企業、合肥市228創新團隊、安徽省著名商標等榮譽稱號,并獲得了合肥市停車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具有唯一性和排它性)。自主研發的景觀防水式智能停車設備填補了行業空白。
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了堅持技術領先、保證品質的經營理念外,堅持孝子入企,創新培養人才,是華星公司成功經營的又一法寶。2011年8月,馬金華首創“孝子入企”規章,規定以“孝敬長輩”作為考核首要標準,將員工父母視為企業父母,以此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我們堅持員工的父母就是企業的父母,每個月向在職三年以上員工的父母各發100元的‘孝老資金’。”作為一名企業家、縣政協常委,馬金華在發展企業的同時,還牽掛著家鄉的發展。2011年年底,馬金華在縣各界人士茶話會上鄭重承諾:2012年將扶持5-10家小微企業成為規上企業,將華星配套廠由原來北京、浙江、山東等省收到周邊,立足肥東本土,縣企能做到的絕不轉至縣外。果然,截止到當年11月底,已有5家企業累計為華星公司完成配套產值5300余萬元。至今,公司已形成80%停車設備的配套件由當地企業進行供應。
“企業發展了,回報社會是我們的理想,同時也是我們的責任。”作為縣政協常委,馬金華積極參政議政,致富不忘家鄉建設,不忘慈善公益事業。自1997年以來他積極支持家鄉道路、水利、村辦公場所的建設,陸續捐款約13萬元;幫助孤寡老人捐款近萬元。汶川地震時,馬金華帶領公司員工捐款近5萬元,每年還向慈善事業捐款數萬元。